新型储能产业繁荣发展 各省“争抢”未来行业制高点
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,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,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,更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发展潜能无限。
近日,以“全球视野 全新储能”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储能大会开幕。会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表示,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扩大,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。2023年上半年,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,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。
近年来,随着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,新型储能需求空间迅速打开,成为能源发展“新风口”。在此风口下,这几年从事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企业开始做储能电池,其他行业如地产、家电、服装、食品等都纷纷跨界做储能。
业内专家预测,2025年,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或将突破万亿元,新型储能产业即将进入爆发期。
2022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,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,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,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;
到2030年,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。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,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,市场机制、商业模式、标准体系成熟健全,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,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,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。
利好形势刺激之下,各省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。目前,已有30个省份出台新型储能规划政策文件,大力发展“新能源+储能”。
广东省提出: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。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处副处长彭涛在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透露,2023年1–9月,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的营业收入约2900亿元,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,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形势向好。
2020年至今,江苏陆续出台了《江苏省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(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《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(简称《若干措施》)等一系列支持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政策。其中,《实施方案》提到,到2025年,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,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;《若干措施》明确,到2027年,全省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左右。
近日(11月13日),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《支持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(简称《措施》)的通知。《措施》立足储能在“发电侧”、“电网侧”、“用户侧”三种应用场景,加强需求侧牵引,着眼“能用好用”的原则,提出了12项具体措施,充分发挥价格机制,倒逼新能源企业提高配建储能利用率,引导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。
得益于市场对新型储能的需求不断扩大,储能项目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,应用场景丰富,主要包括电源侧储能、电网侧储能和用户(用电)侧储能。
例如,山东省主要围绕这三种应用情景展开,诸如支持火电配建新型储能与所属电源联合参与电力市场,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化“两部制”上网电价机制,明确新型储能调试运行期上网电价机制,以及免除新型储能深谷时段市场分摊费用等。
纵观今年,国内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创下历史新高,不过新型储能利用率不高、市场模式单一、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横亘在行业前行道路中。
随着储能产业竞争加剧,不管是从政策导向,还是企业投资都正加大对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的重视,产学研融合发展,通过市场化的方式,倒逼新能源企业提高配建储能利用率等,助力抢占未来新型储能的行业制高点。